一大批鋼企面臨淘汰由于新環保法實施。
這個世界是順應時勢者得以生存發展,逆勢者必然慘遭淘汰;在我國,環保治理已經是民生之所向、國策之所向,大勢不可逆轉。然而一直以來以粗放式發展為主的鋼鐵企業,就猶如踏進了連環地雷陣;不解決生產等環節的環保問題,只能倒閉破產,已經毫無二路可走。
據了解,今年4月我國頒布了新的《環境保護法》,如果這一政策在鋼鐵行業嚴格執行,那么包括大部分中小鋼廠在內的鋼企都難以過關。要么升級改造環保設施,以達到環保法規定的要求,要么就被迫關掉;但是,眼下鋼企虧損面不斷擴大,鋼鐵企業又哪來多余的巨額資金去進行環保改造?就算舍得投入巨資,可按照眼下鋼材的盈利能力而言,鋼企時無法承受其帶來的虧損風險的,因此筆者認為,多數的中小鋼廠其實只有一條路可以走--被大鋼廠收購,否則就只能等著拆除的命運。
而對于原本就環保設施齊全的鋼企,其實平常開動環保設備的并不多;這是為了節省環保成本所致,因此,一旦新環保法得到有效的執行,那么小鋼廠固然艱難,而大鋼廠也必然將不得不承受更重的成本壓力,一定時期內,虧損必然還將持續,那么就是誰能堅持到最后,誰才可言真正的勝利。
筆者認為,環保治理致使成本增多,鋼廠必然會將成本壓力轉嫁至市場和終端,因此配套的新環保法能否一視同仁的執行是至關重要的。利用環保法加快行業產能結構調整,產業布局的梳理,使得我國鋼材供求矛盾得到有效緩解后,鋼價也必然借此回升到合理的水平。 我國鋼鐵行業已經進入嚴重虧損階段,今年一季度鋼企虧損率達到47%,是新世紀以來最為困難的一個季度;而隨之而來的“銀行抽貸”、“新環保法”兩座大山,還將進一步“錘煉”處于苦難中的鋼鐵行業,怎樣搬開這兩座高懸于頭頂的大山,也將是未來我國鋼企不斷調整的方向。
在我國的經濟結構調整轉型之下,鋼鐵需求增速已經逐步放緩;鋼鐵行業必須要改變以往粗放式、規模化發展方式,讓市場來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當前的行業困境也就未必是鋼鐵產業的噩夢,反而會成為產業結構調整布局升級的最大原始動力;一句話,順勢得發展,逆勢則必亡,個中滋味,且嘗且變化。
“打鐵還需自身硬”鋼企負債3萬億、銀行抽貸現象增多,
在鋼企融資難、融資貴的情況下,因為行業的持續低迷,銀行業明顯加速了對鋼企的抽貸操作;業內人士預計今年銀行抽貸10%,相當于抽走1400億元;必然會進一步加重鋼鐵企業的資金鏈斷裂風險。一方面是鋼企應收賬款和資源庫存占壓資金比例不斷提高,而另一方面銀行開始成規模的抽貸,一批資金實力相對較弱的鋼企或率先因資金鏈斷裂而死亡;此前媒體報道的海鑫鋼鐵及大邱莊岐豐鋼廠均是遭遇銀行“抽貸”才導致的資金鏈斷裂而陷入停產。
業內人士指出,當前我國鋼鐵企業負債約3萬億元,其中50%為銀行貸款;中鋼協數據顯示其會員企業2014年一季度資產負債率攀升至69.56%;與此同時,鋼企的貸款利率尚在不斷提升,使得一季度鋼企財務費用快速提升22%以上。
“解鈴還須系鈴人”,鋼鐵行業之所以面臨眼前的資金鏈斷裂風險,一方面固然是有銀行“嫌貧愛富”的不近人情,更多的卻需要從自身找出癥結之所在。我國鋼鐵行業這幾年一味的追求規模化,導致產能過剩現象日益嚴重,市場無序競爭、惡性價格競爭極大的降低了鋼材價值,加上市場需求被透支嚴重;因此,要使鋼鐵行業重新煥發生機,唯有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淘汰落后低端產能,合理控制高端產能。根據市場的切實需求合理配置鋼企生產活動,最大可能的化解供求過剩矛盾,減少庫存資源占壓;與此同時,進一步深入終端行業,加強與終端用鋼企業的聯系合作,拓展新的合作模式,降低應收賬款占比,最大可能的增強資金流轉周期。使得鋼企能夠盡可能快的走出低迷期,但是很顯然,在這個轉變過程中,陣痛不可避免,大批的不符合市場資源優化配置需求的鋼企將會被淘汰出局,而行業也必然借此機會整合出一批綜合實力更加雄厚的鋼鐵集團的誕生;在增強業內自我造血功能的同時,也可以再次獲取銀行業的親睞。(鋼鐵現貨網)
|